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其他账号登录: 注册 登录

      学校文化设计新书专题

中教设计联盟官网 (网站由北京敬文教育研究院建设并维护
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办学理念体系设计
分享到:

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办学理念体系设计

学校名称: 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
学校简称: 七十六中,76中,郑州七十六中
学段: 中学
项目时间: 2014-2015年
项目内容: 学校理念体系设计
项目关键词: 灵智教育,灵智文化
项目创意简述: 基于学校的灵智课堂,挖掘学校文化DNA,提炼学校核心理念。
项目概况


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办学理念体系设计


第一部分“灵智教育”的理念体系

(一)“灵智教育”提出的背景
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在近10年波澜壮阔的新课程改革大潮里,以务实精细的工作作风,勇立潮头,不懈奔跑,从外在创新到内涵提升,从校本教研全面推进到校本课程深度开发,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发展成果推陈出新,创造了以课堂文化革新带动教师团队成长和学校民主管理的内涵发展之路。

1.基于课堂的提炼
文化是有根的,而根在课堂。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倡导什么样的文化,必然会营造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氛围。学校文化与课堂文化犹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学校文化要与课堂文化相对接。
基于新课程改革,七十六中以新理念、新思想,打造了灵动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创造了全新的高效课堂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知识拓展能力,形成了全员参与、分工协作、共创共享的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源头,学校文化、班级文化的细胞与窗口,是构成学生精神成人的微型社会生态气候,也是学校理念的运行平台。所以,对七十六中成熟的课堂文化进行凝练、提升是有必要和必须的,“灵动的课堂、智慧的课堂”无疑是“灵智教育”雏形,更是对“灵智教育”的最基本的诠释,简洁、清晰而又富有个性地“灵智教育”所延伸的文化一定会更加健全课堂体系,润泽于课堂。

2.从教育的本质出发
教育的最基本目的是传授知识,更高目的在于启蒙人的思想和智慧。教育过程是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习者得到启蒙、获得思想,还要自觉地成为一个智者和思想者,从而成为自己生命的真正主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

(二)“灵智教育”的思想内涵
1.“灵教育”思想
灵,形声,字典释义:有效验,聪明,不呆滞,反映敏捷,活动迅速。常见的词语有:灵动,心灵、灵活、灵便、灵魂、灵感、灵敏、灵性、灵秀等。
“灵教育”是走进心灵、关爱心灵的教育,是深入心灵的滋养。苏格拉底的教育之道:“用心灵感动心灵”。亦有中国学者言“从本质上说,教育就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而不是被动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
“灵教育”是灵活、灵动的教育,是真实的教育,是带着童趣的教育,是师生间情感真实流露的教育,是生命关怀的教育,是不断超越知识的教育,是不断对话交流的教育。灵教育是有灵活思想的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创设灵动的课堂,和灵性的学生亲密互动的过程。
2.“智教育”思想
智,形声,字典释义:智慧、知识、聪明、聪颖、见识。常见的词语有:智慧、睿智、智商、智力、心智、才智、智谋、智者、明智等。
“智教育”是用运用教育智慧科学、民主及时地认识、发现和丰富人的智慧的教育。是让每位学生的才智尽可能发挥到最佳的教育。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
“智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培养思维,发展智力,涵养品格、优化性格的素质教育,是提升师生心智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育,能给学生情感的支撑的教育,能给学生以智慧启迪的教育,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现和创新的教育。
3.“灵智教育”思想
“灵智教育”是灵动而智慧的教育,是滋养心灵,智慧成长的教育。“灵智教育”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学校层面:一方面,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灵动智慧的方式与政府、社会、社区、家长……
教师层面,“灵智教育”是教师智慧的充分体现。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工作者怎样地研究了……
学生层面,“灵智教育”是学生参与过程和培养结果的体现。要求学生带着各自已有的沉淀积累和灵感参与到课……
“灵智教育”是回归生命的自然成长……
“灵智教育”是所有人全方面的参与推动……
“灵智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综合体现……

(三)“灵智教育”的理念

1.核心价值观:生命因灵智而精彩

2.办学理念:修身立品,灵智笃行
修身立品——修身: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内训·修身》中有:“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颜氏家训·名实》写到:“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立品:树立品行;培养品德。出自《汉学师承记·武亿》“建范泉书院,亲往讲学,励以读书立品为善士。
灵智笃行——灵智:灵动、智慧。教育之道,道在心灵;教学之道,道在情智共生。笃行:切实履行;专心实行。《中庸》之中国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立品、灵智笃行”即包括对师生品德修养的要求,也包括对师生工作、学习态度的激励和训导。修身立品,是激励、警醒师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灵智笃行,是对师生能够灵活教与学,保持严谨踏实的态度,专心实现自己梦想的美好期盼。

3.学校愿景:成为灵动典雅、和谐成长的智慧乐园

4.办学目标:灵智教育品牌学生喜欢、家长认同、社会赞誉

5.育人目标:培养灵动勤勉、善于创新的智慧学子
育人目标也即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学校办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怎样的人的问题。
七十六中的育人目标:培养灵动勤勉、善于创新的智慧学子。遵循“珍重孩子生命体”的教育观念,用智慧促动孩子灵动的心。灵动是反应灵活敏捷,是思维上的灵活,行动上敏捷。意在表达学生健康的体魄和超凡的才智。勤学即不断地学,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基本要求,也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前提和基础。韩愈·《进学解》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要求我们自觉地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发挥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地学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培养学生敢于试验、不断探索、勇于进取、永不自满的精神,目前,我们国家最需要的就是创新型的人才,因此,要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总体来说,就是要培养身体健康、思维敏捷、灵气跃动、勤于学习、活力十足、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创新人才。

6.校训:灵于心智于行
灵于心,是注重心灵的修炼和成长。意在要求学生要注重道德品性的修养,要言有规、行有范。学生要修身立品、文明有礼,教师要发扬师德、为人师表。
智于行,是注重能力与智慧的提升。意在要求学生要身体力行,勤于实践,在行动中开启智慧。学生要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教师要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理论联系实际,言传身教。
灵于心,智于行,意在勉励师生要注重内外兼修,有思想,有行动。

7.校风:穷理正心灵动至善
校风是学校各种风气的总和,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在校内乃至社会上具有极大影响并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校风是校训的拓宽、延伸和具体化,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办学特色等,是学校品位和格调的重要标志之一。
“穷理正心”出自宋朝理学家朱熹的《四书集注》:“《大学》所教,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所论述的,都是“推究事物的原理,端正自己的心志,修好自己的身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穷理”,就是要探究世界的真理,探究做人的道理;就是要养成一种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它作为校训就是希望全体七十六中人善于推究事物的原理,端正自己的心志,努力使自己达到修己治人的境界。
灵动既是师生在教与学上的灵活多变,又是带着灵性的思考进行的交流碰撞。回归教育的本源,……

8.教风:博爱求真乐教善导

9.学风:知礼友善乐学善思


第二部分“灵智教育”的实践体系


“灵智教育”是一种回归本性的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让教育直抵人的内心,唤醒灵动的生命意识,培养灵活的思维特性,塑造灵气跃动的性格品质,激发人的灵性与智慧。“灵智教育”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要从上而下逐渐渗透以致浸染,通过管理、课堂、德育、形象设计、校园活动等全方位的措施来引导践行。
管理制度是灵智教育的保障
课堂教学是灵智教育的平台
校本特色是灵智教育的渠道
德育活动是灵智教育的载体
幸福教师是灵智教育的源泉
评价体系是灵智教育的基地
形象设计是灵智教育的象征
环境设计是灵智教育的表现

(一)“灵智”的管理文化
管理制度:如——智慧的管理,文化的浸润(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干部行为:
教师行为:
管理研究:
(二)“灵智”的教学文化
课程建设: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教学研究:
(三)“灵智”的德育文化
德育活动:如——滋润心灵的德育
德育研究:
(四)“灵智”的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如——文化涵养灵动的生命
艺术活动:如——灵智艺术,跃动未来
(五)“灵智”的文化设计
基础形象设计:
事务用品设计:
环境文化设计:




为更好保护作品,相关成果本网站不做更多呈现

了解详细内容可微信咨询,微信号:287519938二维码.jpg




研究院微信公众号:jwjyyjy  微信咨询:1473078166   项目在线咨询

邮箱:jwtedu@163.com 咨询直线:13910032880

敬文研究院网站:www.jingwentang.com   中教设计联盟网站:www.educhina.org. cn


二维码.gif


北京敬文教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网站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