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3-09-01 22:46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优质均衡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扩优提质行动》)。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对两份文件进行了解读。 “均衡”: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 实施校长教师有序交流轮岗 《优质均衡意见》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保障义务教育,要实现“优质均衡”;二是保障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要实现“应助尽助”;三是保障面向青少年学生的卫生健康、文化体育、就业创业等其他基本公共服务,要实现“应保尽保”。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关键着力点究竟在哪里? “关键在于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说,当前义务教育面临着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四大差距,要着力完善政策措施,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以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差距;二是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三是以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为重点,加快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四是以推进教育关爱制度化为重点,加快缩小群体教育差距。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优质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均,育人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田祖荫说,为此,《优质均衡意见》设定了两个明确的时间节点:第一,到2027年,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供给总量进一步扩大,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二,到2035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治理体系适应教育强国需要,适龄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前列。 “提质”: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 高起点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 一手抓“均衡”,另一手还要抓“提质”。田祖荫介绍,《扩优提质行动》致力于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不足与人民群众期望‘上好学’的矛盾,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扩优提质行动》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学前教育阶段,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力争达到6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扩增一批新优质学校,优质学位供给大幅增加;高中教育阶段,培育一批优质特色高中,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扎实推进,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提升;特殊教育方面,特教学校在20万人口以上的县基本实现全覆盖,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7%以上。 如何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扩优提质行动》提出了“八大行动”,包括“学前教育普惠保障”“义务教育强校提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特殊教育学生关爱”“素质教育提升”“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战略”“综合改革攻坚”。 田祖荫对人们普遍关注的“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进行了解读,《扩优提质行动》提出,主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乡校际差距大问题。一要推进优质学校挖潜扩容,对有条件的、办学水平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学校,“一校一案”合理制定挖潜扩容工作方案,进一步扩大优质学位供给。二要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制定区域优质学校成长发展规划,倾斜支持帮扶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成长为优质学校,办好“家门口”的每所学校。三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因地制宜适当整合小、散、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着力加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 田祖荫介绍,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让家长感到焦虑的高中多样发展不充分、部分县中水平不高、职普分流等问题,《扩优提质行动》也给出了具体措施:一是加大投入高起点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增加学位供给;二是通过集团化办学、“组团式”帮扶、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托管帮扶县中等方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三是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率先开展特色办学试点,积极发展综合高中,推进职普融通;四是深入挖掘现有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并结合实际优化招生计划安排,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80%以上用于中西部省份 无论是“均衡”还是“提质”,要想“两手都要硬”必须有财力的支撑。 “基础教育关系到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和千万家庭和谐幸福,始终是国家教育财政投入的重中之重。”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刘景说。 刘景介绍,“十三五”以来,在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努力下,基础教育领域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特别是过去3年,在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的情况下,仍然实现基础教育各学段财政总投入和生均支出逐年只增不减。2022年,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3.2万亿元,比2015年增加1.3万亿元,年均增长7.7%。其中,学前教育增速最快,年均达14.8%。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比2015年分别增长91%、33%、53%,生均投入水平大幅提高,有力支持了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为了不断缩小教育差距和保障困难群体接受教育,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性投入政策。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80%以上用于中西部省份。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另外,教育部持续优化教育经费结构,将更多资金用于教师队伍和学校内涵建设,逐步实现教育投入重点由“物”到“人”的转变。中央财政支持实施特岗计划,每年为中西部农村地区补充超过5万名教师;支持实施国培计划,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骨干教师、校园长开展深度培训。 “要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刘景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