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敬文教育研究院(Beijing Jingwentang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敬文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是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正规机构(注册号91110108330251881B)。由多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发起,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致力于教育文化现状与学校文化发展的研究。
敬文研究院整合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专家的资源优势,以其在教育、心理、人文、历史等领域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强大的研究团队为依托,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在核心价值观”敬心、敬人、敬事”的统领下,在 “敬天爱人 道之以文”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育文化研究、学校文化研究、学校文化诊断与评估、学校文化战略规划、办学理念体系设计、学校课程体系设计、学校建筑设计、学校视觉形象设计、学校空间环境文化设计、教育创新技术研究、课题开发、教育成果推广、文化培训等项目。
敬文研究院长期邀请在教育一线的校长、园长、教师、设计师、媒体人、培训师和善于思考教育问题、关心学校发展的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人士成为研究员,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开展教育研究与学术活动,以理论研究与实践落地紧密结合的原则,通过客观、专业的实证研究和具有前瞻性、开创性、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推动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助力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北京敬文教育研究院亦是中教设计联盟的发起单位,截止目前已举办大小论坛活动十几场,致力于提升学校文化设计行业从业者的视野和整体水平。
| 研究院文化与价值观 |
敬文教育研究院致力于构建“敬文化”,“敬文化”源自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彰显文人应有的精神气象、为人态度与做事风格。
"敬天爱人"意指遵循自然规律,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人的发展规律,顺势而为。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
"道之以文" 意指以文化为根本出发点,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学校文化、家庭文化、教育文化,促进内涵发展,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实现教育的最大价值。
《说文·苟部》:“敬,肃也。”《玉篇·苟部》:“敬,恭也。”恭注重于外表,敬则关乎内心。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论语·子路》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秉持恭敬认真积极谨慎之心做事,是取得他人信任、令他人放心的必要条件,是使自己的主张得到推行的必要因素。
《论语·宪问》孔子曰:“修己以敬。”敬修或曰修敬,要使自身达到孔子所说的“敬”,有了“敬”的因素,就迈出了个人的修养的第一步。
《程氏遗书》卷十八宋代:“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宋代程颐认为,“敬”的对个人修养最重要,个人修养与学习知识分开而论。他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达到善,我们一定要学会“敬”。
《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九:“敬是戒慎恐惧之义”。宋代朱熹认为,“敬”即保持庄重,剔除妄想和妄为,达到的是一种自觉状态。
标志释义:
标志由"敬"和"文"二字巧妙融合,以篆体为基础进行修饰设计,既传达了研究院的名称,也蕴意敬文人尊重教育规律,对生命、自然心存敬意,以敬畏之心研究教育与文化、用心服务教育的宗旨,诠释了“敬天爱人 道之以文”的核心理念。印章的造型,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表达敬文教育研究院的“诚信”与“承诺”。中文名称字体基于著名教育家、书画家启功先生题词处理而成,先生的书法朴实端正、清朗挺拔、秀丽温婉,与敬文研究院的价值追求高度吻合。
标志颜色采用中性暖色调褐色(土黄色),褐色是大地的颜色,体现自然之性、中和之美,其朴素、庄重、雅致、含蓄的特性,象征研究院稳重、务实、专注、勤研、精耕的做事风格。
| 研究方向 |
| 研究院服务项目 |
北京敬文教育研究院研究院方向:教育研究、区域教育文化研究、学校文化研究、家庭教育研究、心理健康研究、课程与教学研究、德育与活动研究、教师发展研究、学生成长研究、学校视觉形象研究、学校建筑设计研究、学习空间研究、学校环境研究、教育创新技术研究等。
研究院服务项目涵盖区域教育战略规划、区域教育顶层设计、学校文化咨询与诊断、学校文化战略策划、办学理念体系梳理与凝练设计、课程体系设计、学校视觉形象设计、学校建筑空间规划设计、学校文化装饰设计、学校景观环境设计、智慧校园设计、教育科技创新研究、 教师与学生发展培训等。服务项目主要是三大方面:学校办学理念体系与办学行为设计、学校视觉与空间环境设计、学校培训与文化传播。
| 研究院团队 |
一个极具教育情怀、深谙设计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者、实践者。
现任中国教育设计联盟执行会长、北京敬文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校建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教创设文化平台顾问、广东美辰学校文化研究院顾问等。
双修设计和教育学两个专业,2002年起致力于为教育与设计研究实践,深耕与学校文化建设,曾成功的为几百所中小学凝练了理念、塑造了新形象、重构了新文化。长期专注于教育与文化、学校咨询诊断、办学理念系统凝练、学校制度创新、课程体系与德育活动规划、视觉形象设计、建筑空间设计、室内外环境文化设计、学术论坛沙龙组织、文化培训等研究与项目实践。
近些年所主讲的<学校文化建设与落地>、<学校理念凝练的策略及实践>、<缔造学校文化力>、<学校品牌建设>、<基于理念的视觉与环境设计>、<融入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的空间设计>、<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等课程深受教育同仁的好评。
近年来发表过《学校文化设计定义与内涵解析》、《学校文化设计行业的定义与形成背景分析》、《任正非为母校校训专门请四位部级领导名校长及企业家之思考》《从第一夫人获赠礼物谈校训》、《缔造学校品牌力从重视校徽开始》等多篇文章。
近两年策划、组织、主持了首届学校文化设计创新发展论坛(北京)、第二届学校文化发展论坛(厦门)、2018 基础教育美丽学校建设研讨会(苏州)、2019第四届基础教育美丽学校建设国际研讨会(青岛)、校园文化设计师沙龙(北京)、校园文化设计师沙龙(广东)、校园文化信息化设计研讨会等论坛活动。
学校文化领域内,富有前瞻性、开拓性的策划专家、规划专家、实践专家。
现任北京敬文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新学校与未来学校首席规划师、中国教育设计联盟特聘讲师、北京佳瑞德学校文化顾问等。
211设计学和教育学双学位毕业,2010年起,进入学校文化设计和策划领域,完成上百所所学校文化SIS整体方案的咨询设计,包括学校办学思想、办学行为、学校标志识别和学校环境提升等多个方面,同时主导完成首师大附中百年校史馆、通州贡院小学百年校史馆等多个专业展馆空间设计。2018年起,主持参与多所民办学校、大学的品牌定位咨询和空间主题策划,助力民办教育的品牌文化腾飞。
主要研究方向:学校办学理念策划、学校文化体系手册编制、民办学校品牌定位咨询、新建校整体文化规划、未来学校文化空间规划、学校展馆展厅主题策划等。
著有:《耀华之路》民营企业家的教育之路;《百年老校文化传承与再造的实践探索》解读百年学校的发展困境与再生;主持和编写北京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老北京的家--四合院》《小小扎染传习人》;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我与大师同台》系列校本课程,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实践基地《雏鹰翱翔》系类拓展课程等。
|
专家团队拥有十八年以上学校文化研究与实操经验,理论与案例成果显著
部分案例简要呈现: